top of page
搜尋
  • 作家相片Sabia Ha

【若淨隨筆】共存

已更新:2021年9月5日

之前有斷食的習慣,剛開始的時候,一天兩次的飢腹感,通常每天中午12-1pm這時段比較輕微,很容易可以「捱」過去,如果這時間不吃,下午5-7pm的飢餓感最為難受,是一種讓你很有動力去煮東西吃的慾望。如是者第一天、第二天,到第三天基本上已能適應,肚餓感依然,食慾卻不大。

原來我們的行動很多時候是受到感覺控制著,通常在感覺出現之後,頭腦就會發出一連串的「資訊」來支持這種感覺,然後身體就會有相應的行動。例如肚餓了(感覺),按照日常習慣就是進食(行動),如果行動跟不上,頭腦就會開始釋放訊息,例如︰「不吃東西,不夠營養」;「三餐要定時,否則胃病」……直至有所行動為止。當然這個過程很短,過程中也會有其他感受思緒出現。

記得老高有一條影片中說,當你被蚊子咬了,覺得癢而去抓,這是不自由的,而當你覺得癢時你有能力忍著不去抓癢,這時就自由了。無獨有偶,說的都是行動與感受之間的角力。

伴侶最近身體不適,醫生說了會覺得很煩躁忟憎,這是必經的過程,現階段沒辦法處理,必須要與這感覺共存。

以前看療癒,就是要解決問題,問題解決不了,也要釋放傷痕痛楚,努力讓自己完整,可是人越大,越發覺其實沒有問題需要解決,要處理的只是我們面對問題時的感覺,甚至當你可以不受感覺影響時,這些感覺也不需要特別去處理,因為感覺就像水流,只要不刻意執著,本來就會變化和離開的。

當人不再受到感受的干擾,就能更加清楚客觀地看事情,而可行的選擇就更多,人生就更加海闊天空了。

知道感受的存在,容許它一直存在,卻不會受到干擾和影響。單純地,與它共存。

_

圖片來源︰PexelsPixabay


8 次查看0 則留言

最新文章

查看全部

Comentários
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