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一次跟孩子坐地鐵,去到葵芳站時,對面月台沒有列車,所以能看到地上的路軌。孩子一直盯著對面的路軌看,等到自己的列車慢慢駛入月台,停下來,再開出,他對我說︰「路軌在動。」
我問︰「是我們在動,還是那邊的路軌在動?」
「是那邊的路軌在動。」他堅持。我沒跟他糾纏,因為有時候他會故意執著,就像他堅持「煲爸飯」一定比「煲仔飯」好味道一樣。
他的話倒讓我想起六祖的故事︰「不是風動,不日幡動。仁者心動。」
如果我們坐的列車不動,也就不會看到對面的路軌動,如果我們眼中沒有樑木,也就看不見對方眼中的刺。
有時候招待客人,他同時跟我和伴侶兩個聊天,同一樣的說話、語氣、神態,我和伴侶會得出兩種不一樣的感受,當然是跟各自的背景、經歷和信念有關。蘇東坡與佛印之間,「佛與牛屎」的對話,是同一道理。
我上網翻看資料,大部份人說的,都是六祖關於「風動、幡動、心動」的講解,就是找不到,為何六祖要稱心動的為「仁者」。要知道「仁」在儒家學說裡的位置非常高,能稱為仁者,修為應該不菲,怎麼還會心動呢?
「動」本身就是分離的狀態,當我坐在車子中,我和車子「一起」移動,是不會感覺到車子的動,是因為看到窗外風景在動,或者車子去到某些卡位,跟我動的幅度不一樣,才會有「動」的感覺,這樣我才會知道我不是窗外風景,我也不是車子。
雖然有時候說神就是一,合一的能量會凝聚起來,很強勁,但其實分離也不是壞事,我們也需要分離,要有這樣的不一樣,才能知道自己的定位,才能知道「我是誰」,最重點是,因而發展出這麼多的生離死別、甜酸苦辣、抑揚頓挫……
所以,合一很好,分離很好;風動很好、幡動很好、心動都很好!
好,很好!不好,也很好!
_
圖片來源︰valeria_aksakova在freepik
Comments